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行业热点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认为“七伤”是忧愁思虑伤心,大怒气逆伤肝,寒冷伤肺,打饱伤脾,房劳过度,久坐湿地伤肾,恐惧不节伤志,风雨寒暑伤形。总的来说,这些均为中医养生诸虚百损之症。 1、大饱伤脾 大饱,其实就是过饱、吃多的意思。经常吃多,首先是伤害肠胃,降低消化功能,出现消化不良、便秘、口臭、胃溃疡等问题。 而长期如此则会增加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风险。甚至有学者发现,大约有20%的老年痴呆患者,在他们年轻时都是喜欢“吃”。 2、大怒气逆伤肝 “气死了”情况不是不存在,而是5848vip威尼斯电子游戏忽略了生气是病因之一。中医认为长期生气,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而肝气郁结则会导致生理功能的紊乱,如月经不调、乳腺增生、内分泌失调。 而现在的一些调查显示,容易发怒的人患冠心病比常人高6倍,患肝病的可能性比常人高8倍。 所以,连医生都建议肝病患者要保持积极开朗的心态。 3、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 所谓强力举重,意思很简单,即勉强自己举起重物,容易导致肌肉、腰部扭伤。而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腰受伤了,肾也易受伤。 而久坐潮地,指的是长时间坐在阴冷潮湿的地方,身体容易受到湿气、寒气的入侵,也容易伤肾。即使在今天,5848vip威尼斯电子游戏也发现坐在阴冷的地方,如是石头上,容易发生腹泻。 4、形寒饮冷伤肺 其意思是说,身体一旦受凉,或吃了寒冷的食物,肺脏则容易受伤,如出现咳嗽、咳痰、流鼻涕、鼻塞等问题。 而且中医也说“肺喜暖而恶寒,若寒气入肺或生冷所伤”,可见儿童吃多冷饮或受凉才是导致呼吸道疾病的根源。 5、形劳意损伤神 身体过于疲劳、疲惫,有经常忧虑,思考过度。当然会精神劳累。 其实在今天也泛指不能劳逸结合,导致用劳过度,出现抵抗力下降、失眠、神经衰弱等问题。 6、风雨寒暑伤形 风雨寒暑在中医里指的是导致疾病的四邪,其实也指外界环境对人体的伤害,如淋雨、受凉、中暑等,这些都会导致身体疾病。 7、恐惧不节伤志 人的情绪与健康密切相关,过度的恐惧、房事没有节制,容易伤肾。继而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现多种的疾病问题。 中医养生学认为:在养生时,要注意酸、甜、苦、辣、咸的适量,切不可偏食;在生活起居上,要按季节的交替、冷暖,适时增减衣服,适当锻炼,顺乎自然。这些都是强身健体,预防“七伤”的必要措施。欧阳修曾云:“以自然之道,养子然之身。”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理论中有“精气神”的说法,中医养生专家还介绍说中医养生的重点重在养气,可是生活中如何养气呢,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吧 中医认为,“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活一口气”、“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等,都是在强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气”的生成复杂,来源不一,分类多端。其功能有五:推动、温煦、固摄、防御和气化。“气”之为病有气虚、气郁、气滞、气阻等,心气虚、肺气虚,肝郁气滞、肺气阻塞等临床常见。《灵枢·口问》对气虚的症状进行过描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 鉴于“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中医养生保健总以养气为首务。清代医家黄凯钧在《友渔斋医话》中提出的“养气训”,对养气的方法进行了概括总结。 一、少思虑养心气 心气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现代也可特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心气不足,会导致一系列病症。《灵枢·天年》:“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人之思虑最易耗伤心气。《灵枢·本神》:“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灵枢·口问》:“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怵惕思虑、喜乐无极、悲哀忧愁、恐惧不解等情志因素首先影响心,而后引发相关脏腑的病变。 二、莫嗔怒养肝气 嗔怒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通常在自尊或受到威胁或损害时出现。嗔怒易导致两肋胀痛、胸闷不舒,并常见消化机能紊乱或女性月经不调等症状,严重的还会使血压升高甚则猝死,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谓:“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可见,保持心态的宁静与平衡非常重要。 三、薄滋味养胃气 胃气泛指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胃气充足是机体健康的标志。中医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更明确提出“人以胃气为本”。不禁口腹之欲,恣食肥甘厚味最易损伤胃气,《素问·痹论》概括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四、少言语养肺气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气不足以咳嗽、乏力、畏风、自汗、易感等最为常见。除疾病因素外,话多语稠易耗损肺气。中医谓“多言耗气”。孙思邈也告诫“莫多言”、“多言则气乏”;宜“少语”,少语气得充养,不致无谓耗散。 五、节房室养肾气 肾气指肾的功能活动,主要表现在生殖、生长和发育等方面。中医认为“房劳伤肾”,主张节制性生活,寡欲葆精,精足、气充、血旺,人体自然健康。 “养气训”文字浅显,通俗易懂,读者倘能体会其中蕴含的微言大义,即可达到黄凯钧所说的“人能留心五养,长寿永年无难也”的境地。 通过上述的介绍,相信大家对此有所了解了,“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中医养生保健总以养气为首务。所以大家赶快行动起来吧!...

目前,国内中医健康管理行业缺乏通用的、公认的、科学的统一规范,导致中医健康管理市场乱象丛生、行业发展进程缓慢。在日前召开的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办公室主办的《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团体标准新闻发布会上,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何清湖强调—— 中医健康管理服务处于起步阶段 健康管理是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和维护的全过程,其中包括三大步骤:健康状态信息采集;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和预测;健康促进、行为干预、咨询指导。健康管理的实质是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实现三级预防,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它的“未病先防”理念正好符合了我国医疗卫生政策战略性前移的方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指导健康体检机构规范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业务。 健康管理在健康服务业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家政策对于中医健康管理的应用与推广也做了重点强调。产业发展,标准先行。在这样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中,如何规范市场,使中医健康管理事业保持健康、良性的发展势头,势必首先要落实到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标准的建设上来。目前,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市场较为混乱。大部分注册为“健康管理”的公司实际运营项目与健康管理的实际内容并不契合,多数在从事保健品销售、健康体检、美容养生等项目;即使引入了健康管理的服务项目,也只是对健康管理概念的简单移植,缺乏规范的服务流程、有效的专业技术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亟须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的系列标准作为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标准体系研究迫在眉睫。 不能简单进行概念移植与模式复制 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标准体系是健康管理概念引入到我国后,充分吸纳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形成的,是健康管理与中医学的交叉、结合更利于推广与发展。因此,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标准的体系要突出中医特色,并非是简单的概念移植与模式复制,要充分发挥中医学在健康管理领域的优势。 首先,要突出中医理论的优势。中医理论的优势在于:(1)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在的脏腑与体表形体官窍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同时人体与外界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也是密切相关的。这与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不谋而合。(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其治疗方法是基于“证”的基础上的。“证”是基于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气血阴阳盛衰的综合概括,是个体化的诊断结论。因此,辨证论治的原则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个体化、人性化的特点。而现代健康管理方案的制订也是建立在个体健康状态评估结果的基础上的。(3)“治未病”思想。“治未病”的思想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特点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的论述,其核心体现了“未病养生、欲病救萌、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预防思想。“治未病”的思想是中医学在目前健康服务业市场背景下充分展现其优势与魅力的核心之一。因此,充分吸纳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并融入健康管理服务标准体系的研究中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要结合中医特色干预方法。中医具有丰富的防病治病方法,如推拿、拔罐、针灸、药浴、药膳、刮痧等,其“简、便、廉、验”的特点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干预手段相对较低的成本使中医健康管理方案的整体价格定位更趋于平民化,能够让更多大众群体接受;简单、方便而有效的方法确保了中医健康管理方案的可实施性和有效性;健康教育包含的简便廉验的自我保健方法更易于掌握,提高了大众群体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最后,发挥中医传统文化优势。中医学发展数千年,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后汉书·丁鸿传》曰:“若敕政则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防微杜渐”的思想最初由政权斗争中防患于未然的意思渗透到中医学领域,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中医十分重视早期诊治疾病。《内经》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充分体现了中医学防病养生的思想是中医传统文化的淬炼。 服务标准体系精准定位是王道 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明确将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作为一项重要的标准化工作改革措施,由此确立了团体标准的地位和重要性。 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标准体系属于我国团体标准的范畴。中华中医药学会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2个全国团体标准试点工作单位之一,批准立项中医健康管理标准服务体系的研究是一项推动健康服务业良性发展的开拓性工作。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验的日渐丰富,旧的标准需要不断修订与更新。因此,标准是相对的概念,是随着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修订的。每一个标准的产生都是从无到有、从较低水平到较高水平的渐进过程,而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市场的迫切需求下,首先要解决的是标准的出台,提供给广大从事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的从业人员相关的统一标准。 不同于西医对疾病危险因素的简单评估,中医对于健康状态能够进行客观描述和动态分析,在整体上对个人健康状态进行评估和干预,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管理。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的各部分在内容上重点突出中医特色与优势,在要求上有不同层次的定位。健康信息采集内容主要是建立在中医“望、闻、问、切”基础上的;而健康危险因素评价主要考虑外伤六淫、内伤七情及不内外因等不良因素干扰;健康促进与干预则主要结合中医药特色疗法,如汤药、药膳、传统体育、五行音乐、推拿、拔罐等不同干预手段。 对于中医健康管理来说,健康信息的采集内容及流程是需要统一的硬性要求,因此其定位于规范较为适宜;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内容及指标也需要做统一的规定,是普适于所有人群的,因此也应该定位于规范;健康促进、行为干预、咨询指导的环节,其流程可以做硬性规定,属于规范的范畴,但个性化的健康计划内容则无法做统一的规定,因此这部分则适宜以指南的形式,只限定原则性与方向性的信息。...

你真的会健身吗?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全民健身指南》,对健身活动方式、强度和时间等均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建议,帮助人们更加科学有效地健身,被称为健身的国家“说明书”。 方式,选适合自己的 看到别人在长跑,你也参加?这就错了。 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系教授苟波表示,由于每个人年龄、健康状况、身体运动能力以及健身目标不同,选择的运动方式也不同。这次《指南》将体育健身活动方式归纳为有氧运动、力量练习、球类运动、中国传统运动方式、牵拉练习5大类,每种运动的效果都不一样。 有氧运动包括健身走、慢跑等。《指南》指出,有氧运动的作用是提高人体心肺功能、减轻体重、调节血压、改善血脂等,比较适合中老年人。 中国传统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等,特点是动作平缓,柔中带刚。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卫志强教授指出,这类运动强调意念与身体活动相结合,而且呼吸要“腹收腹泻”,腹式呼吸是提高人体心肺功能的一种有效方式,比较适合老年人。 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系苟波教授指出,球类运动需要参与者具备良好的身体条件,可以提高机体心肺功能,锻炼肌肉力量和反应能力,并调节心理状态,同时培养团体合作意识,是青少年首选的体育活动项目。 常见的力量练习有俯卧撑、仰卧起坐,能够起到强壮身体、提高平衡能力等效果。 牵拉练习可增加关节活动幅度,减少运动损伤。所以建议初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应以静力性牵拉练习(压腿、压肩等)为主。 时间,每次30至90分钟 运动多长时间呢?《指南》也做出了明确说明,对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每天有效体育健身活动时间为30至90分钟。如果为了取得理想的体育健身活动效果,那么每周宜进行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以上的大强度运动。 “大部分人最适合的每天运动时间是60分钟左右。”卫志强教授解释,运动时间小于25分钟,健身效果不大;25~30分钟,人体微微发热,开始消化卡路里,并且肌肉、骨骼都开始运动,起到了一定的健身效果。多于90分钟则会超过普通人的运动负荷极限,容易受伤。 苟波教授补充解释,30~90分钟的健身最好是能一次性持续完成。但是,如果因为体力不支或者工作等原因,也可以考虑分为2~3次来完成。但是最好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10分钟,这样能更好的保证运动效果。 强度,要因人而异 “看别人跑马拉松,也去参加半马甚至全马,这是非常不科学的行为。”卫志强教授解释,健身的强度也要因人而异。 《指南》将活动强度划分为小强度、中等强度和大强度三个级别。建议初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或体质较弱的人,选择散步等小强度运动,运动过程中心率一般不超过100次/分。运动时感觉轻松,身体发热、但尚未出汗,相当于中等速度走路。 具有一定运动习惯、体质较好的人群可以选择健步走、慢跑、骑自行车等中等强度运动适宜,运动过程中人体的心率一般在100~140次/分。这时候感觉呼吸稍加快,身体开始出汗。 有良好运动习惯、体质好的人则可以选择跑步、网球单打等大强度运动,运动心率超过140次/分,主观感觉应该是汗流浃背并感到吃力。 苟波教授建议,运动强度的心率可以在运动过程中使用心率表,最准确的判定运动中的心率。 步骤,应循序渐进 健身要循序渐进。《指南》给大家制订了科学、完整的健身方案。 建议初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群,可以选择有氧运动、球类运动、中国传统运动、柔韧性练习运动等类型。每周运动3天,逐渐增加到5天;每次运动10~20分钟,逐渐增加到30~40分钟。 从事8周体育健身活动后,可以将每次运动时间提高到30~50分钟,至少应包括每周进行20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150分钟的大强度运动。并且运动频度也应增加到每周5~7天,其中要进行2~3次力量练习和不少于5次的牵拉练习。...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公布了首批2家企业3个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以下简称“特医食品”)注册名单。对此,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撰文表示,这是中国特医食品历史性时刻,昭示着真正意义的特医食品登上舞台,开启中国发展的新时代。 他提到,就在第二天,总局发出了《关于调整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过渡期的公告》(2017第139号)。公告明确了自2019年1月1日起,在我国境内生产或向我国境内出口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应当依法取得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证书,并在标签和说明书中标注注册号;在我国境内生产或向我国境内出口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生产日期为2018年12月31日(含)以前的,可在我国境内销售至保质期结束。 刘学聪指出,公告文字内容不多,简单说就是特医食品注册管理过渡期延长一年,从之前的2018年1月1日延长到2019年1月1日,延长期的背后同时传递了三个重要讯息: 一、特医婴儿食品供应必须得到保障。在中国,有很多特殊婴儿存在着乳糖不耐受、蛋白质过敏、早产,或个别氨基酸摄入受限等情形,需要特别的婴儿配方乳粉,满足其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5848vip威尼斯电子游戏国家先期在这方面的研究不足,而国外如雅培、美赞臣、雀巢、达能等特医食品企业产品成熟。2013年,国家卫计委制定并颁布了特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国外的产品借此陆续进入中国,保障了这些特殊孩子口粮的基本需求与供应。为规范和发展特医食品,保障特医食品安全,2015年《食品安全法》明确特医食品实施注册管理。从目前进展看,只有2个企业的3个产品获得注册批准,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延长过渡期迫在眉睫。 二、特医食品注册申请量质均待提高。《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于2016年7月1日正式实施, CFDA并于2016年7月13日发布了注册要求配套技术文件。2017年CFDA对注册申请资料要求进行进一步修订与完善。但特医食品注册申请的数量不多,资料的质量不高。截至目前,只有约60个产品提交了注册申请,多数为特医婴儿食品。从审评中心反馈的补正意见看,产品配方和说明书、质量安全以及生产工艺等方面的问题,注册资料的文件完整性、内容逻辑性、标准适用性、科学依据性等方面与技术审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这差距既有对政策法规认知理解偏差的原因,也有对产品属性认识不清,科学研究不够,技术准备不足的原因。有的注册资料甚至出现文不对题,张冠李戴的情形。申请资料有待以进一步提高。 三、特医食品行业企业期待延长过渡期。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曾就特医食品是否延长过渡期问题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行业意见建议。进口企业认为,特医食品注册无论政府监管部门,还是行业企业均无经验参考借鉴,在组织研发、材料申报等方面存在现实困难,且即使获得注册后还需一定时间进行生产、运输、进关等事项。为确保完成注册工作,保障市场供应,建议延长注册管理过渡。国内企业表示,由于目前国内特医食品生产企业和上市产品,有产品注册需求的企业正在按要求申报或准备申报,注册管理过渡期对其没有实质影响,对是否延长过渡期没有意见。同时,目前市场上大量存在的以固体饮料标准冒用特医食品的企业,需要尽快着手注册申请工作,未来的政府清理整顿在所难免。...

在大健康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保健食品消费日益成熟的背景下,从修订定义和功能声称开始,给保健食品一个更加科学和契合现实需求的概念,成为业内强烈的渴望。而保健食品与疾病之间不可分割的关联与其声称规范之间的矛盾,也一直是困扰行业的一个问题。 从定义到配方保健食品无法避开疾病 在现行的法规当中,对保健食品的定义基本沿袭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16740—2014中的相关规定。其定义的保健食品是“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既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可以说,保健食品的定义中“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描述,就已经把保健食品和疾病进行了关联。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不以治疗为目的’,也可以理解为是辅助治疗的手段” 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贾亚光告诉记者,在我国现已获批的16000多个保健食品中,大多数产品的配方源于传统的中医药理论。2012年,当时的卫生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通知中规定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中,都是中药原料。这个名单现在依然使用。中国有药食同源的传统,也有食疗的经验,这个“药”和“疗”,针对的都是疾病,因此,说保健食品的作用,无法避开疾病。 记者了解到,在现实中,一些企业送审的保健食品的配方本来就是按照药品设计的,而且很多保健食品的厂房、设备配置也是按照药品级别建设和管理的。但是由于审批流程、资金、周期等原因,企业为了市场需求,仅将配方注册成为保健食品,遵守的也是保健食品管理法规。 从预防到康复保健食品都能起到作用 在现有得27项保健食品的功能声称中,有很多和疾病相关联。如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糖、改善营养性贫血、通便、对胃粘膜损伤有辅助保护等,都涉及了相应的疾病。 业内人士指出,保健食品和疾病预防与治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正常人群使用保健食品可以改善健康状况,减少发生疾病的风险,而病人如果用好保健食品,可以改善体质增强药物的疗效,抵抗某些药品的副作用。同样,病愈后的人群服用保健食品可以加快康复进程,提升康复效果。可见保健食品如果正确使用,对病前、病中、病后都有作用。尽管由于量效关系等原因,这些作用达不到像药品那样“立竿见影”的疗效,但是这个事实不能否认。 中国医学促进会医药养生分会副会长、沈阳师范大学客座教授陈浩成向记者表示,在很多公之于众的学术研究成果的报道中,提出原花青素、白藜芦醇、虾青素等功效成分有降血压、康复脑梗、治过敏、明目等作用,而以这些原料生产出的保健食品,就不能提及其对疾病的作用。众多科普读物上都说硒有抗癌功效,很多科学定论硒对多种疾病有功效。但对于以硒为原料生产出的保健食品只批准“免疫调节”,如宣传抗癌和其他功效,则违法。人人都知道大蒜有杀菌、止泻、防治肠炎、抗感冒等多种功效。但有的蒜制品只给批“调节血脂”,有的蒜制品只给批免疫调节的功能声称,有的蒜制品只给批“调节血糖”功效,如果宣传能防治感冒和腹泻这些基本的人人皆知的功效,则违法。这种现象确实是保健食品的尴尬。 从病房到海外保健食品消费已成时尚 记者曾在某三甲医院骨科病房采访了11位病人,有8位病人亲友探视送的是营养保健食品,其中5位患者的床边放的是带“蓝帽子”的保健食品。一项调查显示,30%的医生认为保健品有一定的作用。甚至有3%的医生认为保健品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疾病的好选择,3%的医生“经常使用”保健品。有些医生已经认识到,治疗疾病的“武器”不仅仅是手术刀和药片,还有合理的营养与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有的医生认为,慢性病患者吃一点保健食品对身体有一定好处;术后不能吃饭的病人通过保健食品补充一些营养素,对术后恢复很有帮助;只是医生们都强调,所用保健品必须是正规厂家生产的、质量有保证的,而且仅限于保健作用,不能把保健品当成药吃。可以说,在事实上,保健食品已经走进了疾病人群。 有研究指出,2017年中国跨境电商零售规模将增长29.1%,达1106.8亿美元,至2019年增长率将有望保持两位数,到2020年销售额将达到1577亿美元。而推动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的产品种类之一就是营养保健食品。另外,跨国营养保健品公司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也在快速提升,如澳洲某知名营养保健食品企业在2016财年的收入为7.17亿澳元,对中国市场依赖度为35%。 而现实中出国海淘保健食品的群体在在不断增长,在境外国人购买营养保健食品的数量仅次于奢侈品。而这些营养保健食品在境外特别是欧美国家的销售中,很多都是声称可以防治疾病或是对某种疾病有效。由此,国人大量在境外采购保健食品,由此,国外的保健食品大量占领中国市场。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在健康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疾病患者,都在接受保健食品。保健食品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但是,受到现行法规政策的约束,保健食品的市场存在着“消费者不知道怎样买、企业不知道怎样说”的尴尬现象。 从流通到宣传保健食品极易违反法规 目前,我国保健食品有27个允许声称的功能,这些功能都是经过科学评价和严格审批的。但是,消费者对于27个功能并不理解,什么是增强免疫力?怎样叫辅助降血糖?这些功能和疾病治疗有什么关系?消费者不知道,而如果把功能讲清楚,按照现行法规,又极易陷入夸大宣传的雷区。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言,顶层设计的缺失,让企业、消费者不容易把保健食品的功能搞明白,也不允许企业把保健食品的功能说明白。 也正是由于保健食品与疾病的这种连带关系,把产品的功效说成疗效,也是保健食品流通过程当中一个较为常见的违法现象。同疾病的这种非治疗关系,使得消费者对于保健食品的属性难以认清,使得销售人员有机会执著地把食品说成药品。一些不法经营者抓住消费者注重健康心理,打着健康讲座、义务体检、包治百病等旗号,伺机夸大宣传,兜售保健品,有的甚至用普通食品冒充保健品。这种违法行为一方面加剧了消费者对于保健食品和疾病之间关系的误解,另一方面也阻碍了职能部门对于保健食品的正确认知和科学监管的进程。 记者了解到,对于保健食品不正当宣传有三种方式:一是模糊保健食品功效和疗效的界限。一些不良商家,有意模糊功能与疗效的区别,把保健食品的作用无限夸大,说成可以对疾病直接有效的产品。二是刻意夸大产品成分中功能因子的作用。淡化量的概念,混淆食品安全和药品安全的概念。利用消费者对于药品毒副作用的抵触和恐惧心理,利用消费者疑难慢性疾病的痛苦和对于偏方的依赖以及健康知识的匮乏,把食疗的作用肆意扩大,妄称食品可以代替药物。三是生拉硬扯,直接说食品可以治病,把一些健康领域没有经过论证的学术观点当成科学理论来传播,把一些在规范治疗过程中辅助服用营养保健食品而改善症状的病例,直接说成保健食品的作用,甚至直接编造虚假病例,就说营养保健食品能够治病乃至包治百病。用所谓的病例来忽悠消费者购买产品。 由于保健食品的概念相对失准,市场复杂,消费认知误区较多,以及个别企业的违法行为,因此向消费者把保健食品说清楚成为企业的困惑,于是,很多企业热衷于在营销中打触及底线的“擦边球”,保健食品也就成为一个极易出现违犯法规行为的行业。 从需求到发展保健食品该起积极作用 调查显示,中国购买保健品的消费者年龄在36岁以上的占六成左右,而受教育程度与购买行为的关联不大。就消费动机而言,中老年群体主要是自己服用,中青年消费者购买保健食品的目的除了自己服用外,还有馈赠亲友。保健食品正在成为贴近公众生活的快消品。 “感谢某某保健品给了我健康”“我有某种疾病,吃了某某保健品感觉好多了”“某某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让我获得了幸福”……这样的微信内容,记者手机里有很多,这些都是记者在采访中一些保健食品消费者给企业表达的感受。应该说,这其中肯定包含着对于保健食品的误解,也肯定不乏有夸大其词的成分,但是,消费者特别是包括一些患病群体在内的中老年消费者,对于保健食品的需求是存在的。他们认为,保健食品对疾病的改善是有帮助的。而众多保健食品企业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接受保健食品,从保健食品中获得健康的消费者的数量,肯定远远大于那些服用保健食品后声称“上当受骗”的人。 中国保健食品从1987年开始发展,1996年开始有法定概念,产品种类日趋丰富,对中国经济和国民健康等带来了重要的影响。目前获得保健食品生产资格的企业约有2500家,已获批的保健食品注册许可证书约为16000件,从业人员达600万人。中国社科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向记者表示,当前,健康中国已经成为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努力的目标和写入“十三五”规划的国家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走向成熟、发展势头强劲的保健食品,应该在国人的健康生活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这就需要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科学监管,促进和鼓励对保健食品科学证据和医学循证的研究,充分发挥监管既约束和惩治违法违规行为,又鼓励和推动创新发展的双重作用,更好的发挥市场机制的“择优汰劣”功能,促进保健食品的科学理性消费,推进保健食品产业不断健康发展。 陈浩成也表示,大健康是一个共治共享的概念,医生用药治病只是医院里的小健康,而把保健食品融入到对抗疾病的过程之中,才是大健康的需求,健康中国战略的一个重要核心就是把治疗疾病的重点前移,从以医疗为主转向以预防为主。这其中不能缺少保健食品的贡献。保健食品概念已经有几十年了,几十年中,从产业到消费都有了变化,因此监管部门应该与时俱进,把思维方式从有利于监管,转向有利于企业有利于消费,对保健食品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进行调整,比如,提出与疾病具有更加准确关联,而不是割裂和模糊关系的概念声称和功能表述;允许在宣传中明确保健食品对疾病的预防作用。 从声称到销售保健食品必须遵纪守法 日前,国家食药监总局办公厅发布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修改〈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尽管总局在这个决定中,修改的只是延续审批等问题,但是这毕竟表明了监管者开始面向市场的主动作为。记者还注意到,经过修订之后,无论是食品安全法还是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其中都没有阐述保健食品的定义。而准备包含保健食品定义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也迟迟未能出台。而从今年3月开始,各级各地监管部门对保健食品生产销售中的欺诈违法行为进行严打。国家食药总局也发布了《进一步加强保健食品监管工作的意见》,有分析人士指出,种种迹象表明,在经过强力治理之后,保健食品将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在呼吁保健食品拓展声称空间的同时,业内人士也指出,当前保健食品企业需要的,首先是严格遵守现行的法律法规,规范自身生产和销售行为。众多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这种把营养保健食品当药卖的行为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对于自身疾病的正确认知,甚至延误了治疗,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因而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同时也正是由于这些违法行径,影响了规范企业的健康发展。行业内的违法者毕竟是少数,遵纪守法是行业的主流诉求。害群之马必须清除,遵纪守法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行业成长的保证。 贾亚光告诉记者,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营养保健食品行业中已经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有实力的品牌企业,这些企业需要的不仅是自身的市场业绩。而且是良好的市场环境和行业信誉,他们已经开始主动地抵制行业中的不法行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发挥行业协会的优势和辅助监管的作用,把这些大企业的资源优势集中起来,共同做好公众科普,把营养保健食品的真实属性告诉消费者。诚信品质和科学精神的弘扬就会产生推动行业健康成长的正能量,那些胡说疗效的违法行为的滋生地就会减少。...

长期存在的“医养割裂”沉疴有望加快破解。“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明确,将大力发展医养结合服务;发展中医药特色医养,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机构内设诊所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记者发现,近一周以来,有关医养结合的利好政策密集发布,旨在加快打通健康养老“最后一公里”。 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审批环节的松绑和社会资本的加速涌入,“医养结合”将迎来新一轮提速期,相关机构也将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不过,若要进一步激发投资活力,挖潜巨大市场,仍需加快打通医疗体制梗阻。 利好 鼓励政策密集落地 2015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由国家卫计委、民政部等九部门共同起草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医养结合的时间表,到2017年,要初步建立医养结合的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有序共享,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如今,距离第一阶段时间节点仅有月余,医养结合推进步伐持续加快。这一周多以来,相关鼓励政策更是密集发布。 由国家卫计委研究制定,并征求国家发改委、民政部、财政部、人社部等十三部门意见后印发的《“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重点任务分工》明确要大力发展医养结合服务,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在重点工程方面则提出,“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有一定医养结合服务基础以及需求较大的地区及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区),建设一批综合性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示范基地和社区示范基地。 地方层面也在不遗余力地推进“医养结合”。云南省日前印发《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整合社会闲置资源,鼓励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广东省提出,把医养结合工作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纳入促进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和深化医改、建设卫生强市的总体部署,不断完善政策体系。 除了力邀社会资本参与外,审批松绑是又一力举。国家卫计委日前发文要求养老机构内部设置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 对此,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后王雪辉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有利于养老机构尤其是小型化或者民营化的养老机构增加医疗卫生服务站点。不仅如此,以往一些地区对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审批流程长、手续繁琐,审批上的松绑也将破解医养结合机构的规模化发展瓶颈,促进医养结合产业加速发展。 潜能 相关产业潜力巨大 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黄树贤此前表示,现在全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达到2.8万多家,养老床位近700万张。根据国家卫计委的数据,目前全国医养结合机构已有5814家,床位总数为121.38万张。国家卫计委另有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3亿。到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55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7.8%左右。 对于两亿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来说,百万计的养老床位显然远远不够。王雪辉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这个过程还伴随着高龄化和失能化的发展趋势,这意味着未来我国对医养服务供给机构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中国‘未富先老’的现状使得医养服务供需缺口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之一,社会服务领域采用PPP模式将是‘银发经济’的常态。”清华PPP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杨燕绥表示。 根据财政部PPP项目库数据显示,从2014年国家大力推动PPP模式以来,养老项目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按照综合信息平台分类,养老投资领域分为养老业、医养结合以及老年工具三大类,这三个领域分别占比56%、25%和19%。 王雪辉指出,如果能够有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医养结合领域,将有效扩大医养结合服务的供给,推动医养结合服务多元化格局的发展。“此外,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也可以减轻政府在医养结合服务上的财政支出负担,有利于在整个市场格局中形成竞争环境,促进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的提升。”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虽然医养结合PPP模式潜力巨大,但目前从全国层面来看,并没有形成大面积的项目落地。 明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国际项目融资协会IPFA亚洲区理事肖光睿指出,国家在政策上把PPP项目的执行分为五个阶段,从项目的识别、准备、采购、执行到移交,目前的情况,只有10%的养老类PPP项目进入到执行阶段。 “市场风口已经显现,但是落地的项目仍未大量出现。原因一是政策尚处于待完善的周期性状态,二是项目所涉及的行业专业性较强,人员队伍的规模和专业性有待进一步补充和提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PPP研究所专家卓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破局 医疗体制梗阻需加快打通 在专家看来,大力发展医养结合,仍然存在诸多难点和梗阻亟待破解。 “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割依然存在。比如,目前养老机构主要归民政管辖,如果要在机构内部设立医疗站点,就需要到卫计委审批。虽然目前审批已经逐渐松绑,但是流程的优化不会一蹴而就,还要经历一定时间的推进过程。”王雪辉说。 王雪辉还指出,资本和人才缺乏问题也很显著。从资本来看,国家现在倡导在养老机构内部增加医疗卫生服务设施,但是对小型养老机构来说,很难有能力和财力支持它设立这样的站点。同时,目前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仍有限,虽然有很多险资和金融资金进来,但他们更多地投向一些高端养老机构和社区,与大多数老人的需求和服务不相匹配。从人才来看,我国目前持证护理员仅有30多万,而根据相关数据,我国现在至少需要1000多万护理员。此外,目前护理员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还难以满足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的需求,未来需要培养一些既具有护理知识,又具有医疗保健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对于加快医养结合产业发展,王雪辉建议,未来首先要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把政府、社会和市场各方资源整合到医养结合体系的设计中来。二是尽快完善医养结合的制度体系,“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但是还缺乏比较细化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看来,医养结合的问题并不在于“养”,而是在于“医”上。只有放开中小型医院的举办权,当社区里到处都是以私立为主的,有很大积极性提供上门服务的诊所时,社区养老、家庭养老、包括机构养老才不是问题。 卓识则建议,继续加大医养结合行业的扶持力度,逐步将目前的行政管理转变为行业治理,在确保公益属性的前提下,进一步制定市场化运作的时间表和任务清单,培育扶持一批产业资源和产业资本,形成以大带小、以强促弱的行业格局。...

中药有毒成分往往是治病的有效成分,即以毒攻毒。中药有毒无毒,关键是能否对证治疗。只要对证治疗,有毒的药也安全;不对证治疗,无毒的药也有害。 最近,“马兜铃致癌”事件沸沸扬扬。此事源起发表在《转化医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文章提示马兜铃酸或为肝癌发生的风险因素,但并没有提供马兜铃酸导致肝癌的直接证据。对此,国家食药监总局新闻发言人称,根据流行病学大样本、大数据分析,我国肝癌患者主要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是否与马兜铃酸有直接关系,尚无有力的数据支撑。 上述那篇论文研究结果指出,中国台湾98例肝癌中的78%、大陆89例肝癌中的47%,显示马兜铃酸相关突变特征。其实,基因突变不等于癌,含马兜铃酸中药与肝癌的内在联系尚不清楚。但是,在媒体的反复传播下,标题变得越来越耸人听闻。例如,《“害人不浅”马兜铃酸是个什么东西?台湾八成肝癌及大陆近五成肝癌凶手竟是它!》《伤肝伤肾还强致癌!“马兜铃酸”这个名字一定要记牢》《这个研究火了,马兜铃酸致肝癌?!》……这些标题让不明真相的公众心惊肉跳,不少人只看标题不看原文,也不去探究马兜铃酸和肝癌之间的因果联系,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一篇没有确定结论的论文变得言之凿凿,搞得人心惶惶。 近年来,中药有毒的说法一直在广为流传。中药伤肝伤肾,大多停留在讲不清、道不明的传说层面。但是,一些媒体和网站从中推波助澜,不只是质疑中药毒性,而且进一步推论“有毒的中草药千万别乱吃”,以“莫须有”的罪名抹黑整个中药行业。 在中医里,“毒”性指药物的偏性,根据药性的峻猛程度,有大毒、常毒、小毒、无毒之分。中药有毒成分往往是治病的有效成分,即以毒攻毒。例如,马钱子的番木鳖碱、巴豆中的巴豆油等既是有毒成分,也是有效成分。有毒中药的毒副作用,通过炮制或配伍可以减轻或消除。中药有毒无毒,关键是能否对证治疗。古人说:“药之害在医不在药”。只要对证治疗,有毒的药也安全;不对证治疗,无毒的药也有害。诚如清代医家徐灵胎所言:“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离开中医的指导,乱用或滥用中药,就容易出问题。如果在医生指导下,按照安全剂量、用药时间服用,就不会引发毒性反应。 不少人担心马兜铃将殃及整个中药行业。中医开方时,按照原则,如果某种药物被禁止,连替代的药物都找不到,处方都组不全,只能望药兴叹,中医还怎么看病?反观国外,马兜铃却是另外一番光景。马兜铃科植物中有一种名为汉防己的药材,它的提取物汉防己碱,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抗埃博拉病毒候选药物,美国和德国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相关论文。中国人用科学性来较真中药的毒性,而国外科学家更关注毒性中药的有效性。结果,老祖宗的宝贝成了外国人的摇钱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是祖先留给5848vip威尼斯电子游戏的宝贵财富,要把它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离不开良好的舆论氛围。在众声喧哗时,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类媒体要摘掉有色眼镜,少些污名化臆想,多些责任担当,正本清源,还原岐黄术的本来面貌,不要让“莫须有”毁了中医药。...

据国家卫计委消息,2016年,国家卫计委宣传司委托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组织31个省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开展第六次全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调查工作。今天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1.58%,较2008年的6.48%增长了5.1个百分点,较2015年的10.25%提高1.33个百分点,继续保持稳定上升态势。 此次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36个区县监测点。调查结果还显示,从知识、行为和技能来看,2016年中国居民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为24.00%,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9.79%,基本技能素养水平为15.57%。从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来看,2016年中国居民安全与急救素养46.00%、科学健康观素养36.18%、健康信息素养19.13%、传染病防治素养16.38%、基本医疗素养12.76%和慢性病防治素养11.48%,均较2015年有不同程度提升。 卫计委指出,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是国家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做出了制度性安排。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健康促进工作力度。各部门积极协作、密切配合,支持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 二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健康中国行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持续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公众健康意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三是健康城市、健康促进县区、健康村镇、健康学校、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促进社区、健康促进企业、健康家庭等系列健康场所创建活动,为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创造了支持性环境。 四是各地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卫生计生机构立足实际,不断创新,以需求为导向,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健康教育服务。 五是人民群众对健康关注度越来越高,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六是媒体对健康知识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健康文化氛围越来越浓。 此外,卫计委还指出,但必须看到,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总体仍然较低,城乡、地区、人群间发展不均衡,人民群众对各类健康问题的认识水平不均衡;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提升较慢。...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