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中医认为,身体排湿有十个表现

中医认为,身体排湿有十个表现

湿气,是天地间六气之一,湿气过多就成了“邪毒”,滞留体内容易让人疲劳、嗜睡、食欲不振、腹胀、身体沉重等。服用药物、食疗、运动等方法可以排湿,如果排湿过程中有以下十个表现,说明方法有效,可坚持进行直至排净湿邪。

不困倦了。长期疲劳困倦是湿邪重的表现之一。中医认为,脾主四肢,主运化水谷精微(营养物质),脾虚就会出现水湿不利,导致四肢乏力。如果水湿通利,脾胃恢复正常运化,其功能变得正常有序,人体气血生化有源,四肢肌肉得到了营养支持,身体就不疲倦了。

爱运动了。湿气太重的人都不爱运动,稍微一动就大汗淋漓。《黄帝内经》中说“久坐伤肉”,其实伤的就是脾。脾主肌肉,主运化水湿,缺乏运动可引起脾气亏虚,水湿不化,聚湿生痰。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还容易拖累其他脏腑,导致多种疾病。如果变得爱运动了,说明脾运化水湿的功能比较好。

食欲好了。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官,一旦湿邪阻碍脾胃,便会食欲不振。尤其是夏季,炎热的天气会使身体代谢速度变快,若脾胃运化不及,更容易湿邪聚积、湿气困脾,进而使脾失健运,加剧食欲不振,甚至消瘦。如果及时采用相应方法健脾和胃、消食利湿,食欲变好之时,也是湿气驱散之日。

舌苔薄了。现代人饮食不规律、不节制,饥饱不调,加之思虑过度、压力大等,非常伤脾胃,进而导致湿气不运化,出现舌质胖大有齿痕,苔白腻、厚腻、黄腻等表现。这种情况可适当服用有健脾功效的中成药,比如香砂六君子丸、香砂养胃丸、健脾丸等,当舌苔变薄、齿痕不见了,说明脾运化湿气的功能恢复了。

便成型了。若脾虚失运,水液聚集中焦不被运化,身体里的水液从流动的“活水”变为“一潭死水”,容易“浑浊”,生痰生湿,水湿流注于肠中,就会大便稀溏。如果大便逐渐成型了,不黏马桶了,说明肠中的水湿在变少甚至消失。

睡眠好了。湿邪阻滞心脾,气机运行不畅,会导致清阳之气不能上升于脑,脑得不到很好的滋养就会嗜睡。湿气排出后,身体会进入修复阶段,睡眠会变好,醒后自然神清气爽,白天不再嗜睡。

头油少了。头皮或脸部出油多、脱发,多数与体内湿气太重有关。湿气在内首先会侵犯脾胃,然后停留在肾,继而伤心肺,同时,湿气下侵肝、胆、膀胱,五脏六腑无一能幸免。需要认清一点,头发油腻只是表象,脾胃湿热才是罪魁。体内湿热内壅,热邪不得疏泄,蕴积化火则煎油外出。水湿不能下达膀胱,则上升浮油外出。上蒸巅顶,侵蚀发根,导致皮脂分泌过剩而外溢。如果头皮出油比以前少了,或掉发变少,都是湿气排出的表现。

变苗条了。人体有两个管理水的脏器,一个是肾脏,一个是脾脏。肾脏喜欢水,而脾脏讨厌水。水湿通常爱堆积在腹部、腿部,它们和脂肪混在一起,让人看上去虚胖。相反,如果在控制饮食、规律作息一段时间后,体重下降、身材变苗条了,可能提示身体正在排出湿气。

喝水少了。体内湿气很重的人一定要少喝水,因为根本代谢不出去,积在体内只会加重湿浊。中医认为,水喝太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伤脾。喝完水后觉得肚子胀,走路时肚子里有水在晃荡,或总觉得嘴唇干、口渴,喝水后却不能解渴,都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的表现。此时,重要的不是补水,而是健脾。健脾后喝水变少了,说明湿气逐渐排出。

尿不黄了。中医认为,膀胱为人体水液汇聚之所,被称为“津液之腑”。湿为阴邪,其性趋下,因此膀胱容易受到湿邪侵袭。如果肾气不足,水液代谢就会出现失常,这时一部分水液停聚在体内,形成湿气,影响气血运行,时间一长还会郁而化火,滋生内热。湿邪和热邪联手就形成了湿热,煎灼膀胱,导致尿液量少、发黄。当湿气排出后,尿会增多、变得清澈。

标签: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