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月02 开学综合征:暑假过后怎样收心?
临近开学,不少家长反映孩子的抵触情绪很高:不想返校,晚上很晚还不睡,预习功课很难集中注意力……其实这些都是“开学综合征”的表现。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杨雄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开学综合征”其实并不是医学诊断的病症名称,而是指假期结束、开学之始,中小学生所表现出的一种明显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非器质性的异常表现。比如,有的孩子可能会拒绝上学,就算去上学了也会出现迟到早退、坐不住、发脾气、顶撞老师等行为,甚至出现失眠、没精神、头晕、恶心、腹痛、记忆力或理解力下降、厌学、焦虑、情绪不稳定等情况。
这是由于暑假期间,尽管有家长监督学习和完成作业,有的学校还布置了网课,但毕竟处于“放羊”状态,孩子们的学习生活节奏较平时松散,饮食、作息、生物钟紊乱,临近开学很难立即调整回“上学状态”,因此会引发一系列身体和心理不适。
不过,家长不必过于紧张焦虑,“开学综合征”一般只会持续一段时间,经老师、家长的积极引导和孩子的自主调节后,多数不适表现会逐渐消失,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但如果症状较重或持续存在,则会导致孩子无法坚持完成学业,或发展为躯体障碍、适应障碍、焦虑障碍等。当症状较重,自我调节也没有效果或持续时间较长,超过两周还是没有好转迹象时,应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杨雄表示,要想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开学季,家长们和学校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逐步调整作息。假期期间,孩子多是晚睡晚起,开学前要循序渐进调整作息。比如,每天提前1小时睡觉,而不是从晚上十一二点立刻改为9点,帮助孩子把作息等生活节奏调整到上学模式。
提前一周适应过渡。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与其强行割断其玩乐模式,不如逐步引导减弱,直至100%投入学习状态。研究表明,做手工有助于平静内心,可以趁刚开学书本下发之际,让孩子包包书皮、整理书包文具盒,或者拼乐高、画画等,用“非学习类”益智动作代替纯娱乐化动作(打游戏、看动画片等)。在开学前一周的时间就开始逐步收心,模拟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学习状态。此外,尽量不要干扰孩子的社交时间,让孩子与同学伙伴充分交流沟通,以渡过这段相对“艰难”的时期。
一起制定新学期计划。家长可与孩子共同拟订新学期计划,在商讨中完成从假期到开学的“频道转换”,把孩子新学期要读哪些书、要重点提高哪些学科、家长怎样配合等内容纳入学习计划,以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消除假期后的失落感。与此同时,家长也可以制定计划,比如本学期和孩子同看几本书,一起学习一项新技能,让孩子觉得“我并不孤单”。
提供心理支持。家长要与孩子一同进入学习状态,多鼓励多沟通,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开学了学校有很多可以一起玩耍的同学,让其对学校有所憧憬。此外,要与孩子真诚地沟通,彼此尊重,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和孩子平等地交流心得和体会。
学校不必急于“审判”。有些学校会在开学伊始进行“摸底测验”,但这对于一些心理适应性较差的学生来说,可能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不妨调整一下“摸底”形式,比如开设心理健康大讲堂、开一场运动会或班会等,让孩子找到在学校的乐趣,以便慢慢找回状态。
暂无评论